616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明郑之我是郑克臧 > 22.动议(二更完毕,请收藏和推荐)

22.动议(二更完毕,请收藏和推荐)(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兵源即足备,本藩即毋须仰仗新附军。”陈永华是民政专家,自然明白郑克臧所说的道理。“大公子说得极有道理,仆这就奏明王上,但,”陈永华毕竟是政治老手,没有被郑克臧的话带到沟里。“但官地一事还是没有解决。”

“怎么会呢?”郑克臧像偷了鸡的小狐狸一样轻笑了起来。“大陆移民来台如何组织,选用何人为保正?何人为甲首?又有何人为牌长?概保正甲首牌长皆由各镇屯丁屯官中选取,其原耕之地岂不是要交还官中,这官地不是又有了吗?而且一牌十户中仅有牌长为台湾旧人不利掌握地方,少不得要再安插一两户吧?”

“大公子此计甚妙。”陈永华也想明白这其实是空手套白狼,说穿了就是置换,用免税以及多给荒地的办法从原有的屯户手中换取熟地,打一个时间差,至于如何操作他心中甚至立刻有了腹案。“只是移民入台,一方面所费甚多,另一方面耕具、种粮尚好置备,可牛马及屋宅如何来得及筹措,外加民屯外扩势必又要与诸多社番龌蹉乃至冲突,眼下台湾兵将不足,届时又如何应对。”

“牛马想办法从大陆输运吧,至于屋宅嘛,不是有水泥嘛,可以建一种预制板房。”

“是啊,不能为君分忧,还要主上事事操心,确不是为臣之道。”杨贤也有些头疼。“但放任寿年伯等侵占国帑官地一来国库受损,二则百官面上也不好交代啊。”这正是陈永华为难的地方,正当陈永华因无计可施长吁短叹之际,杨贤突然眼前一亮。“复甫,仆出一个主意,这件事因元子引起的,不如让元子出面如何??????”

顾同山的事情郑克臧当然已经知道了,郑明等侵占官地虽然不是他主使的,但却是他乐见其成的---新种植的甘蔗第一次收获需要十八个月,郑明等绝不会有那么多的耐心等自己爵田里的甘蔗慢慢长成,为了获取超额利益,也是为了填补这一年半的损失,他们必然会不择手段扩大种植面积,而侵占官田是最快最直接的一条路---只要他们迈出了这一步,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很大的机会落入他拟定的轨迹之中。

当然接受了两次直接献策无果的他已经改变了策略,因此当陈永华找上门来的时候,他自然而然的露出一副为难的神色:“陈先生应该知道,余转过年也不过十四岁,如何能做得了几位叔父的主,先生还不如直接去找祖母。”

去找董国太?郑克臧这话只是个冷笑话。要知道,朱锦尽管在日常生活上对待董国太还是比较礼敬,但政务上绝对不会让她插手,其中缘由陈永华自然是心知肚明:又有谁见过亲政的皇帝乐意太后还继续操持政务的?既然如此,陈永华作为朱锦的重臣又怎么可能在不通过朱锦的情况下去劳动董国太呢,这不是在政治上选择自杀嘛。

“国太多年修佛,这等腌臜事还是不要劳动国太为好。”由于涉及到宫闱里的权力斗争,不好向郑克臧明说的陈永华只能另辟蹊径,以郑柔是朱成功妾生子为由否定了郑克臧的提议。“再说了,其中有建宁伯,国太也不好处置。”

郑克臧听后,颇不以为然的撇了撇嘴:“有什么不好处置的,一碗水端平了不就成了。”

陈永华轻笑起来:“真要一碗水端平的话,那福宁伯的糖寮就应该与其他兄弟分享。”

“陈先生这话欠道理。”郑克臧摇了摇头。“余尝听人说,手快有手慢无,总不见得先得者非要恭谦礼让才能和家睦邻,真要如此,干脆父王的延平郡王的封爵也让出去好了。”这顶帽子一扣,陈永华无言以对,正当场面趋于破裂之际,郑克臧清了清嗓子。“实际上,余觉得在此事上陈先生有些本末倒置了。”

“本末倒置?”陈永华一愣。“大公子请明白讲来。”

“当前台湾最大的问题是官中收益匮乏,无法满足西征大军及上下百官所用,不得已才广辟官田,效仿太祖皇帝以卫所屯田。”所谓图穷匕首见,郑克臧这时把自己的意图摆上了台面。“官田保证了台湾官员和军队所需,一旦被侵吞,那么必然影响官中用度,是不是这样?”陈永华点点头,于是郑克臧继续着。“父王征战大陆,虽占有数府,然其中多有反复,地位并不稳固,归根结底还要靠东宁一隅支撑,这是也不是?”陈永华再点点头。“既然如此,为何不着力经营台湾呢?趁着本藩大兵凌于大陆,为何不多取人口来台,以实根本呢?开始或一两年不加赋税以利生息,但三年、五年后,又岂是多了一县?民屯即多,官中收益也多,且兵源也可足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