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逆转1906 > 第505章 星辰大海的第一步

第505章 星辰大海的第一步(第2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除了这两个大问题之外,还有就是诸如能源、超导材料、超级电容等若干小问题,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都是天大的难题,但是对于文德嗣来说,也只能算是小问题,这些东西的配方和生产工艺都是现成的资料,只要生产工艺升级到了就马上可以实现。

所以,一直等到俄国革命,收复了安西地区之后,文德嗣才启动了正式版的“通天桥工程”。这条计划中的通天桥起点位于哈萨克中部,总长度1500公里,出口在新疆与蒙古的交界,阿尔泰山脉中的一座山峰上,出口海拔高度为3120米。另外,出于安全性和保密性,以及不影响地面的规划,这个通天桥主体是在地下100到140米处,其涵洞直径15米,也就相当于建立一条超长的地铁。

这个工程从1919年4月正式开工,采用了多段施工法,中间一共设置了38个施工节点。到了1931年,坑道作业已经完成了大半。从1930年开始,从阿尔泰出口段200公里的电磁轨道系统敷设工程动工,到今年4月,这一段电磁轨道系统已经彻底完成,可以投入使用了。

……………………………………………………………

共和2774年(西元1933年)9月19日,新疆,天路一号基地。

通天桥也是一个超级工程,没有个几十年是搞不好的。所以一开始,3309所只是造了建了一个千分之一比例的小型质量投射器,昵称“小天桥”,作为各种技术验证和试验用。虽然是小型,但也只是对比它的成品而言,其轨道也长达1000米,其实也就是一台超大号电磁炮。

这座试验性质的“小天桥”位于甘肃酒泉以北的戈壁荒漠内,和火箭研究所的试验基地相距不远。它是在1914年8月建成的,当月就开始进行运作试验,专门配有一座发电厂为它提供电力。如果不算可以运作的卫星的话,先把物体打到轨道上去的应该航天电磁研究所而不是火箭研究所。在1914到1915年间,3309所就已经用他们那个千分之一比例的质量投射器打了多个物体到太空去了。

不过也只是普通的酬载而已,没有打探测仪器上去。原因很简单,“小天桥”的千分之一比例除了代表载荷重量只是千分之一外,加速度也是一千倍,大约是3000倍重力加速度(3000g),约持续0。3秒左右。目前还没有什么仪器能够承受这样大的加速度之后还能正常运作,于是也就只能发射些实心金属块之类的物品,用来测测弹道、烧蚀状况与相关追踪体系的完善程度,并研究改善高速飞行体的外型而已。

不过也就因为这样,打上轨道的物体很快就落回大气烧得干干净净,不会发出什么信号,因此也就不会被其他国家察觉。哪怕被各地的天文台看到了,也不过以为是流星而已。

“小天桥”的大部分轨道是建在地下30米深,出口部分以小角度伸出地面40米高。最特别的是这条轨道是封闭式的,并且布置了冷却系统。在运作时里面会抽成真空,实际上只是空气极稀薄并不是绝对真空,这是为了防止载荷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损坏电磁轨道。

天路一号基地是在准噶尔盆地以北,地下85米的深度。它的对外出口有一条通往迪化(乌鲁木齐)的铁路,途径克拉玛依、石河子等地,这条铁路也是物资人员来往的主要途径。这里也是“通天桥”的第一个启用的“车站”。

此时,文德嗣和几位中央军政高官都赶到这里视察,并观看一次实际发射。

不过“小天桥”建成之后,3309所的进展就大大落后于3301所了。当3301所已经才策划载人航天的时候,3309所在航天领域的工作几乎还在原地踏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这里面有几个比较麻烦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正式版的通天桥太大了,哪怕是不考虑载人,只发射货物上去,这轨道也要好一百多公里长。否则的话,除非是运实心金属块,换做仪器类的东西肯定会被巨大的加速度g力直接压坏的,比如要送卫星之类的精密上天的话,就必须慢慢加速,把加速度控制在30g以内,这就需要130公里长的轨道。如果载人的话,这长度就得增加十倍。

文德嗣的“通天桥”最终完成版肯定就是要可以用来载人的,而且他还打算让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也能用。所以这需要延长加速轨道,降低加速发射时的重力加速度,使之能够达到一般人也能承受的地步。当然,加速度越低,则轨道就越长,建造成本自然越高。按照计划,将客运型航天器匀加速度设定在2。75倍重力加速度(2。75g),此时需要的轨道长度即为是1486公里左右。加上前端的车站与检修区,以及出口端的保护段,总长度即为1500公里。

这可是个不得了的大工程。当然,这只是“通天桥”的最终形态,它并不需要一步到位,修一段就可以用一段,就像铁路一样。长度不够的时候用来运货,够了再来运人就好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哪里修这个“通天桥”?这个东西可不是一点点大,那里都摆得下,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建的。在原时空的历史上,这种载人版的质量投射器就是好几个国家联合修建的。没办法,一个国家的地盘不够用,就算是大国,国土跨度足够,但并不是什么地方都合适。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