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商业三国 > 第四章群雄割据 第六十五节 佯攻

第四章群雄割据 第六十五节 佯攻(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小土山堆成2米半高,巢车约两米高,登上了山坡,巢车上的弓兵正好与城墙上士兵视线齐平。在弓弩的压制下,城墙上士兵不得不持盾伏地行走。

北门的攻击牵制住了袁绍大部分兵力,邺城守将目前尚判断不出青州兵的主攻方向,不敢轻易调动预备队。故此,西门攻城兵遭遇的反击并不强烈。他们继续疯狂加固、堆砌着土包,片刻间,土山的长度扩展,变成了长堤,正好围堵在西门之外。

又有几辆巢车被推上了土堤,其中两辆车上不是弓弩兵,而是掷石兵。他们用一个短索绳(埃塞俄比亚掷石索)套住一个燃烧的小瓦罐,在头上做圆周形舞动,等到速度足够,燃烧的火罐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脱手而出,投掷到城墙上。一些火罐在城墙上滚动几下,继续燃烧。有的火罐容体碎裂,内盛的火油撒在城墙上,风助火势,砖石也开始燃烧。

以前,青州的火油弹是以植物油为燃料,可惜,植物油燃烧效果不充分,另外,以此制成的火油弹价格昂贵。最重要的是,刘备不赞成以可食用的植物油做武器,投掷给敌人。恰好此时,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煤焦油无法处理,简单的倾倒和掩埋又受到周毅等人的坚决反对。随着问题的越来越严重,郑浑提议:将煤焦油制成火油弹。

这一建议解决了两方面的难题。此刻,巢车上的士兵投掷的正是火油弹的核心。为了增加这种火油弹的威力(也为了处理垃圾),瓦罐中还添加了许多铁矿渣。郑浑的想法是:燃烧的火油弹可以将矿渣烧得通红,然后四溅飞射,灼烧敌军。

三韩和青州的贸易,主要是以粮食换取消费品。粮食连续丰收后,粮价走低,贸易逐渐不平衡。后来,青州官员养成喝参茶的习惯,三韩森林中这种特产,成了他们抵消贸易不平衡的其中一个手段。而另一个手段就是:到青州出云买一把弓,当兵做弓箭手,挣军饷。

许多三韩男子在青州出云挣取军功后,获得了两地的居住权,有些人带着大把的金钱回乡,迁移家人。由于青州和三韩军功相互承认,这些人回家后获得了地方官吏足够的尊重。至于故土难离的三韩功勋士兵,由于军功互认,爵位互认,他们回乡后也轻易获得参政机会。由于见多识广,在军队中经历过扫盲,他们变为沟通乡里与青州出云的桥梁。通过他们,三韩大量的乡产销售到了外地。这些人的示范效果,让乡人跃跃欲试。故此,青州兵中,三韩弓箭手越来越多。

严格地说,这个轻骑师团应该称为弓骑师团,它是刘备手下唯一的单一兵种师团,专门招募善射的三韩男子组成骑射师团。当这个轻骑师团逼近城墙后,师团中的善射者略略射出几箭,寥寥落在城上,城头士兵正感不妙时,这些人用吐字不清的汉语大吼:“300尺,仰角7,八分弓。”

这话的意思是:距离城头300出云尺(或称云尺,亦即300米),射击仰角70度,弓拉开八分。

“覆盖射击”,一名军官喊出了这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命令。覆盖射击意味着每人站好间隔,对目标进行无差别射击,这种射击不讲究速度,不讲究精准度,只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用箭雨平均覆盖规定的领域,清空该地所有的活物。

煤焦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苯类物质,燃烧后发出刺鼻的异味,让城头上的士兵涕泪交流。那黄色的烟雾升起,诡异非常,即使投掷的青州兵也被这种现象震撼,放缓了投掷速度。

“轰”地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地动山摇。北门城墙上士兵站不住脚跟,滚做了一片。城墙外,攻击的青州兵也被这巨响吓住了,骑兵战马群嘶,队形混乱。步兵则惊慌失措,四处寻找军官,询问原因,军官手足无措,连下命令整理着队伍。刚刚走出营寨的投石车,石弹滚做了一地,士兵们慌忙追逐着石弹。

“好运气”,刘备看着一片混乱的场面,目光缓缓地移到西门方向,心中暗喜。(未完待续)

“嗡”地一声弓弦颤动声,余音渺渺。“轰”地一声,3000只箭落在城墙上,天地一片沉寂。稍后,惊天动地的惨叫声,哀号声,挣扎声响成一片。

“补射”,军官冷酷地吐出两个字,又一片箭雨飞去,城头上响声顿时低落。

“整体队形左移100尺,弓箭准备”,军官再度发出命令。

城头上,袁军将领的叱喝声嘶力竭:“上前,上前补位,继续投石。”

与此同时,西门,三辆大型巢车缓缓推向了土山顶,每个巢车上有十名士兵,四人持盾护卫,六人手持弓弩进行精准射击,压制城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