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 第1477节:第六百五十七章 学院

第1477节:第六百五十七章 学院(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最叫张溥等人惊异的,还是盐工的精气神。

号子声声中,人人都是中气十足,身上都是筋肉盘结,十分壮硕的模样。身上是油光发亮,脸上也是红光满面,喊起号子之后,又是一起唱起歌来,一个个都是兴高采烈的模样,虽然从早到晚做着重活,但是没有一个人抱怨苦累,都是甘之如饴的模样。

若是盐场的头目或是大伙计如此,倒不足为怪,而所有的盐工都是如此,自是叫张溥等人十分惊异。

他们在胶州和浮山千户所已经见识过了商业贸易的繁华,等到了浮山之后,才是亲眼又看到盐场出盐时的盛况,这几处盐场一年就出盐五六十万石,用健壮盐工数千人,整个浮山控制的盐场几十处,年产量已经有四百万以上,而且只会更多,所用工人当有数万之多,若是个个都这么壮实和乐观向上,实在是一种不得了的奇迹。

面对这些质疑和惊虑,陈子龙的答复也是十分简单:“无他,银两按月结算,子女免费读书,生病免费诊疗,唯自备药草钱便可。加上供给餐饭,布匹,若有人出头闹事,才是罕有的奇男子,要是有这样的人,我都想见识一下了。”

陈子龙带着张溥与候方域等人观看时,真是觉得蔚为壮观,叹为观止。

张溥等人也算见多识广,在泰州一带也观察过盐场,但只在浮山盐场之时,才感觉到一种最朴实的劳工之美。

当时正是盐场混池推盐之时,浮山场是保留下来最大的几个,站在山峰高处俯瞰下去,人群如一群群多少不等的蚂蚁,一群群一窝窝的到处都是,每个人手中都是拿着各式的推杆或是其余的工具也是五花八门,十分奇巧。

到盐场之中看,到处是吹着号子的盐工,身上晒的又黑又红,喊的号子响彻云宵,十分嘹亮动听,最令几个江南名士动容的便是晒盐的出品,那些细白的盐粒比起后世的精盐当然差的多,但在今时此世,却是足够叫这一群见多识广的智识□□为之而惊叹,感受着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再看张守仁一手规划的那些盐池,其中奥妙说起来是十分简单,但没有人捅破这一张纸之前,又有谁能够想的出来?

当时的技术通传十分缓慢,主要还是士大夫不喜欢这些儒学经义之外的东西,象徐光启和孙元化等人,虽然位至尚书巡抚,但因为涉猎几何学与西方的操炮火器之学,就被当时的士大夫视为主流学术之外的异端,认为徐光启一生学术只为“杂”字一字的儒学宗师,大有人在,哪怕是徐光启在经义上,农学上有极高的造诣,可惜也是无补于他的名声。

至于宋应星一个小小教谕耗尽心血所编著的《天工开物》在当时是划时代的产物,很多制器之法都是择精而录,可惜无人重视,根本就没有流通开来,至清季时,干脆就焚毁禁传,一直到清末时才在日本发现抄本,这是何等滑稽之事啊。

所以在盐场几个大名士都受到强烈的震动,至于他们会不会带晒盐之法回到南方也无足紧要了,开始冲击市场时可能靠的是货物本身,到一定程度后,靠的就是市场垄断。[

为了市场明争暗斗,乃至于发生战争,都是很正常的事。

现在山东的风云际会,其后当然就是有盐商的影子,亦是很正常的事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